一体化雨水提升泵站如何选型
一体化雨水提升泵站的选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,以确保泵站能够高效、稳定地运行。以下是选型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:
1. 确定基本参数
(1)流量(Q)
根据雨水收集区域的面积、降雨强度、径流系数等计算所需流量。
公式:Q = ψ × A × q
ψ:径流系数(通常为0.6~0.9,具体根据地面材质确定)
A:汇水面积(单位:公顷)
q:设计降雨强度(单位:L/(s·ha),根据当地气象数据确定)
(2)扬程(H)
扬程包括净扬程和管路损失:
净扬程:雨水从泵站出口到排放点的高程差。
管路损失:根据管道长度、管径、弯头数量等计算。
总扬程 = 净扬程 + 管路损失。
(3)泵的数量
根据流量需求选择单泵或多泵配置:
单泵:适用于流量较小、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景。
双泵或多泵:适用于流量较大、需要备用泵的场景,确保系统可靠性。
2. 确定泵站筒体尺寸
筒体直径:根据流量和泵的数量确定,通常为1200mm~4200mm。
筒体高度:根据地下水位、安装深度和泵的安装要求确定,通常为6000mm~12000mm。
有效容积:确保泵站有足够的缓冲容量,避免频繁启停。
3. 选择泵的类型
潜水泵:适用于雨水提升,安装简单,维护方便。
粉碎型格栅泵:适用于含有固体杂质的雨水,可防止堵塞。
干式泵:适用于对泵的维护要求较高的场景。
4. 材质选择
玻璃钢(GRP):耐腐蚀性强,重量轻,适合大多数雨水提升场景。
不锈钢:强度高,耐腐蚀,适合高要求场景。
碳钢:成本较低,但需做好防腐处理。
5. 控制系统
自动控制:根据液位自动启停泵,适合无人值守场景。
远程监控:通过PLC或GPRS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报警。
备用电源:在停电情况下确保泵站正常运行。
6. 安装环境
地下水位:高地下水位区域需考虑筒体的抗浮设计。
地质条件:软土地基需加固处理,确保泵站稳定。
空间限制:根据现场空间选择合适的筒体尺寸和安装方式。
7. 选型示例
假设某雨水提升泵站的设计参数如下:
汇水面积:5公顷
径流系数:0.8
设计降雨强度:200 L/(s·ha)
净扬程:10m
管路损失:2m
计算流量:
Q = 0.8 × 5 × 200 = 800 L/s = 2880 m³/h
总扬程:
H = 10m + 2m = 12m
选型建议:
选双泵配置,单泵流量为1440 m³/h,扬程12m。
筒体直径:3000mm,高度:8000mm。
材质:玻璃钢。
控制系统:自动控制+远程监控。
8. 注意事项
防堵塞设计:雨水可能含有杂物,建议配备粉碎型格栅或过滤装置。
节能设计:选择高效水泵,降低运行成本。
维护方便:确保泵站设计便于日常维护和检修。
1. 确定泵站的规划和设计
需要依据远近期雨水量来确定泵站的规划和设计。泵站设计应根据流量大小来选择一体化提升泵站的筒体规格,即确定需要使用直径多大的筒体才能满足需求。
2. 选择合适的泵站形式
泵站形式选择是一体化雨水泵站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形式。对于用地指标短缺的排水泵站,宜选择模块化湿井泵站;对于给水泵站不允许设备和构筑物外泄地面的泵站,宜选择模块化集成泵站;对于有较高防盗要求或地面积雪较深的排水泵站,宜选择带维修间的湿井泵站;对于流量较大或系统复杂的泵站,宜选择对井筒泵站。